北海守底线、抓发展、促振兴,致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——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
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。
自2021年以来,北海市聚焦“守底线、抓发展、促振兴”目标,创新实践协同发展,统筹推进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“七大行动”重点工作,筑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,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促进群众增收,持续改善生态环境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让脱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,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。
守底线
常态监测 畅通就业
就业是民生的基本盘,要让脱贫人口稳得住、能致富,稳岗就业促增收是关键。北海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”和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”的决策部署为指引,扎实推动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。在市、县(区)、乡镇、村四级常态化开展脱贫人口就业信息专项排查的基础上,推行“两政策”“三道门”“四服务”,扩大农村人口尤其是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,促进脱贫人口劳动性收入稳定增收。截至今年5月底,我市脱贫人口(含监测对象)外出务工逾2.2万人,达到了2020年底水平(2.08万人)的106%,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约39.5万人。
抓发展
项目带动 精准发力
今年,北海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整地市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,为全国仅有的6个试点市之一。据悉,2020年以来,北海通过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、推进种业振兴、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措施,以及进一步稳定种粮农民补贴等政策,克服不利因素,粮食连年丰收。据统计,自2020年,北海粮食种植面积、单产和总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增长,去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39.5亿元、增长4.1%。
稳步提升的粮食产能,是乡村发展的安全根基;而全力推进的项目建设,则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。
北海大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,对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施以精准管理,让项目建设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引擎。据统计,今年以来全市筹措落实各级衔接资金约5.09亿元,增幅达15.56%,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基础工程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、乡村建设、公益性基础设施、人居环境整治等六大类项目628个,覆盖北海所有乡镇。截至5月底,项目开工率95.7%,排全区第2位。
随着产业帮扶政策的持续落实,产业发展再提速,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更好的日子。2022年,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6106.7万元、同比增长约9.9%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75元、同比增长5.5%,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625元、同比增长12.2%。
促振兴
依托特色 壮大规模
近年来,北海积极践行这一经验模式,合理谋划农业产业格局,优化结构,壮大规模,加快特色农业示范区高质量建设,实施“一镇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专项行动,不断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。目前,通过政府引导、市场化运作,北海已培育起一批“主导产业突出、区域特色明显、带农致富效果显著、品牌影响力大和组织化水平高”的专业村镇,累计创建各级各类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429个,其中自治区级18个。
据悉,至今北海共有银海区福成镇宁海村(北甜一号哈密瓜)、银海区侨港镇(海产品)、合浦县石湾镇东江村(豇豆)、合浦县公馆镇香山村(荔枝)和铁山港区营盘镇彬塘村(珍珠)5个村镇获评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镇。这些村镇唱地方戏,打优势牌,走特色路,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,发展规模化特色种养业,带动农民持续增收,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。合浦县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、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,星岛湖镇获批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。
美乡村
夯实基础 树立新风
这只是北海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。记者从北海市乡村振兴和水库移民工作局了解到,北海从夯实乡村基础设施建设、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、加快数字乡村建设、优化乡村治理等多方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,大幅提升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2023年北海市安排财政衔接资金1.57亿元,实施村屯道路、水利灌溉、公共照明等乡村基础设施项目429个,目前已开工424个;截至4月,实现千兆光纤自然村、5G行政村覆盖率达100%,加快推动智慧广电乡村工程试点、应急广播体系和本地节目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。
乡村治理手段和成效也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。北海强化网格力量配置,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建成率和网格化服务管理村(社区)普及率均达到100%,上半年共调处纠纷2003起,调处成功1845起。村规民约逐渐深入人心,移风易俗蔚然成风。2022年,海城区高德街道赤西村获评自治区清廉示范村,合浦县闸口镇大路山村入选全区优秀村规民约村,银海区银滩镇下村等4个村获评自治区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。